對於創業家的十大誤解
許多人都認為成為創業家一定需要具備某些特殊條件,尤其許多描述傑出創業家的傳記報導,經常將創業家的一些人格特徵或過程遭遇加以誇大,以突顯創業的傳奇浪漫。
一項對於創業家背景所做的一項大樣本調查,卻顯示不一樣的面貌。調查中發現,八成以上創業家認為自己與一般人在能力與智力上並無顯著差異,而且創業並不會影響家庭生活,創業過程也不盡然是艱辛痛苦或曲折離奇的。他們大部分都是在30到40歲的年紀投入於創業,而且是投入於過去已經十分熟悉的行業,專業知識與管理經驗對他們而言也不是太大的挑戰,反而覺得創業要比當任專業經理人來的更為有趣與更具有成就感。因此他們大都不後悔當初投入創業的抉擇,甚至許多人還會鼓勵他的子女未來也步上創業的行列。
顯然一般人對於創業家的人格特徵或背景條件具有很大的誤解,因此以下我們將這些誤解歸納為十點,並一一加以澄清,希望能夠還原創業家平實的一般面貌,也許因此能激起更多平凡人投入創業的意願。
誤解一:創業家通常都是比較聰明靈活的高智商人才
事實顯示,大部分創業家的智商都只達到一般的平均水準,而且這些創業家在校成績也都不怎麼突出。因此大學流行一則笑話說:「我們要善待成績差的同學,因為創業家經常出身於後段班。」
當然創業家也不盡然一定是能言善道、靈活善變、精力旺盛、或先知先覺,不過研究發現,成功的創業家卻能將數項能力與特質有效的加以綜合發揮,也就是說創業家能將一般才能發揮到極致,由於他的專注、執著、與恰到好處,平凡的才能反而創造不平凡的成就。
誤解二:創業家的特質是先天,非後天能夠培養的
所謂創業家的特質指的是:創造力、行動力、熱情、決斷力、判斷力… 等等,而這些特質確實有它先天的一面。不過先天的特質也需要後天的培養,就好比寶石也需要打造雕塑,才能顯出它的價值。例如,創造力所形成的發掘市場商機能力,也是要經過多年的市場經驗與專業磨練,才能發展出先知先覺的判斷力。所以後天環境培養,對於創業家養成有其不可或缺的必要性。
誤解三:創業家是天生的賭徒,具有高度的冒險精神
事實上,成功創業家大都是一位經驗豐富、小心翼翼的精算者。為了提高勝算或降低失敗損失,他們會邀請投資者加入來均擔風險。通常都是對於風險經過精確的估計後,他們才會投入時間與資源,並力求獲得最大的投資回收。創業家一般不會刻意追求風險,但必要的時候,他們也不會迴避風險。
誤解四:創業家是完全可以自主與獨裁追求自己個人目標的實現
過於獨裁與個人主義的創業家,成就一般較為有限。因為新事業必將受到他個人能力的侷限,而無法繼續成長。通常重大成功的創業個案,大都是能夠發揮團隊合作的力量,創業家更多的扮演教練與指揮家角色,新事業舞台是由眾人共同分享,而不是創業家自己的個人秀場。因此創業家在事業發展的過程中,為了凝聚眾人力量,他反而必須要放棄個人利益,以求兼顧團隊成員的不同需求。
誤解五:創業家必須要經歷極大的挫折與壓力,並且為創業付出很高的代價
創業是一件不輕鬆的挑戰,過程確實也需要承受相當的壓力或付出一定程度的代價。不過比較高階經理人的工作,創業也未必一定比較辛苦。但許多調查顯示,創業家的成就感與滿意度遠遠要高過於一般經理人,許多創業家樂此不疲,縱然已達退休年齡,仍然不願意退居幕後。
誤解六:創業是一種高風險行為,因此失敗的機率極高
現代創業是一種經過理智分析與創新驅動的行為,創業家是在精算自己有多少勝算機會與可能的投資回報下,才做出創業的決策。因此縱然需要承擔高風險,也是為追求更高的投資報酬。何況事業失敗並不代表創業家本人的失敗,往往創業家可以在失敗過程中積累更多的經驗教訓,這對於下一次創業將可視為一種高回報的學習投資。
誤解七:創業比較適合年輕人,因為他們活力十足且失敗的成本較低
年輕人活力、創意、以及風險承受度較高,因此有利於創業,這當然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。不過,一般創業平均年齡為30到40歲之間。我們也不時看到一些60歲退休之後,才進行創業的案例。由於專業能力、管理經驗、團隊領導能力在創業過程中扮演關鍵作用,因此工作經驗較為豐富的中青年反而更適合進行創業。
誤解八:創業家只要能發掘好的創業機會,那麼籌措資金必然輕而易舉
縱然是一份撰寫品質良好的創業計畫書,獲得風險投資公司支助的比例仍然不高。因此,籌資對於創業過程還是一個關鍵的挑戰,並非如一般人預期中的簡單。
誤解九:創業家通常都具有比較強的權力慾望,並希望完全掌控新事業的發展
事實上,成功創業家主要是受到成就感、企圖心、責任心所驅動,而非僅為了個人權力慾望或完全掌控新事業的發展。創業家整合機會、資源、與團隊,在創業過程中扮演舵手的角色,引導新事業航向預期的目標。
誤解十:創業家通常都獨立特行,過著不同於常人的生活
事實上,成功創業家大都是善於溝通,他們能擬聚團隊成員向心力,喜於與顧客、股東、關鍵供應商往來,是一位受人歡迎的領導者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