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業家的經驗值多少$$?
玩網路玩得愈久的人,愈對它有種若即若離的態度。因為當我們對它太輕浮,它就像泥鰍滑溜溜的不讓你抓住;我們把它當作太先進的玩意兒,它又產生了距離感,讓人畏了。
這就是經驗的價值,而經驗只有創業家才能享有。翻開來看,台灣第一代網站創業家許多是50幾年次甚至40幾年次的,比如104人力銀行的楊基寬便是一例,經歷一番風霜後在2006年還存活者,他們展現了無比老練的手法在經營著網路生意,這些創業家的創業過程或許有過失敗、有過爭議,但他們的未來非常可看。血淋淋的經驗已經幫他們畫好未來的成功藍圖,至於這個藍圖,值創投投資多少錢下去?我覺得,無論砸多少錢恐怕都買不到他們的靈魂。
這樣的創業家通常不是說話最大聲的,也不見得懂做自我行銷,他們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,卻是網路界最有經驗的老手。上周再次與國內最大美容商品網站Payeasy康迅數位的林坤正先生見面,從他的策略來看,大膽與牛爾長期合作,並繼續洽談其他代言人,面對年輕的競爭者,採取廣納收編的策略,現在面臨PC-home與Monday從3C轉美容產品的後起競爭,他又有一番打算。
林先生自己承認創業過程也非一帆風順,但他至少敢做下去,五年來的學費換來了紮紮實實的獲利數字,獲利數字面對競爭不見得保證長久,但「他」這個人卻是已經長久。和一般工程師或PM所看到的不同,公司的錢進、錢出,他必須承擔一切責任,也無法坐穩永享安穩,這是非常完整且獨特的資歷與track record。無怪有些矽谷創投視經驗如珍寶,只投資在上次已成功過的創業家身上,因為這些人所提出的新點子,才能讓創投真正的低價進入、高價退出。
台灣EMBA課程在「行銷」的部份放了不少重心,所做的case study往往是大企業怎麼蠶食鯨吞小蝦米,而對於國外EMBA日漸注重的「創業entrepreneurship」這一部份愈來愈少著墨。或許產業創業策進要培養的人才,不是技術員或工程師,而是經過訓練又敢跑敢衝的創業家。技術只能做雜工,真正的創業心才足以開創新事業。第一代創業家,就是台灣網路最可貴的資產。這樣的東西當然無法「外銷」,但至少要把他們留住。
我們今天說當初那些創業家怎麼成功的,什麼誠信啊、態度啊,有人說,王永慶的成功之道從他喝光杯緣的咖啡的這種小事情就可以看出,可是我怎麼什麼都看不出?這些報導只是在誤導,讓大家愈來愈會「說」,卻愈來愈不「做」。說就算了,還會亂批評「做」的人,以致於做的人愈來愈少,愈做愈孤單。我寫過一本分析創業家人格特質的書,其中自己最喜歡的一點就是「做下去再說」。事實上很多創業家都告訴我,當年它其實選了一條錯路,若沒選,就沒有今天的他。
這就是台灣軟體界的問題,沒人帶頭往前衝。事實上軟體可以很簡單,也可以很複雜。複雜的技術如H.264等一定要做,但簡單而獨立的技術不妨也要試試,因為目前全球來看,高飛枝頭的沒有一個是「技術贏人」,而是技術加時間加商業模式再加合作伙伴,還有是靠「時機」,時機的猜測又是靠「運氣」。
台灣軟體產業很有意思的地方是,把球推來推去。公家機關看自己,說自己的官員沒有前瞻力;外界策進機關看公家機關,就說這些人都是動作慢吞吞的公務員。恰巧的是,業界的其他公司看策進機關,也是同樣的感受。然後創投看這些所有的公司與策進機關,「通通都是只會說不會做。」最後,國外的人看整個台灣島裡的所有人包括創投、公司、策進會、公家機關,通通都在做些徒勞無功的事。
這就是台灣的軟體產業,自己不做,得仰賴其他機關的一堆合作,才能繼續做下一步,只要有一個人怠惰,整個計畫就卡住;因為,這整個系統裡什麼優秀人才都有,就是獨缺有精神又有經驗的「創業家」,他們才是解開此結的「關鍵技術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