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

創業家(entrepreneur)的精神指下列那一項

創業家(entrepreneur)的精神指下列那一項?
(A)苦幹、實幹、肯幹
(B)概念能力、人際能力、技術能力
(C)規劃、執行、控制
(D)積極、創新、冒險
一、創新與創業精神

  彼得‧杜拉克觀察1970~1985年的美國,而說了一句話:「過去10到15年之間,出現在美國境內的創業型經濟型態,是近代 經濟與社會史上所發生的最重要、最有希望的事件。」近年來,美國經濟的新興與活潑均由新創事業所帶來的。此外,熊彼得也提過「創造性的毀滅」,此乃指將舊的工業和技術等摧毀,而所帶來的創新技術。

二、創業精神的操作型定義

  Ed Robert(1991)曾將「創業精神」定義為「參與新事業的形成、發展與成長的心境」,小至一個新產品、一個新課程,到一個新事業單位(營利或非營利)、如雲門,一個新系所的開創,皆是在不確定、有風險、資源不足的情境下,摸著石頭過河。Stevenson(2000)則將創業精神定義為「所追求的機會遠超過目前所能控制的資源」,傳統企業管理的核心,是在既有的資源下追求分配的最佳效率,而非機會的認定與外部資源的整合。拍立得創辦人蘭德則強調突破行為的創新,「值得解決的問題是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問題」,創業家不會滿足於漸進式的改良,創業家對認為該做的事往往孤注一擲,創業家要嘛全壘打要嘛被三振,而非像專業經理人強調分散風險。 然而,創業精神的落實,須靠下列三個層面的互相協助。

(一) 創業家(initiator)的創業冒險精神(Entrepreneurship):
在不確定的情境下,(1)機會的辨認,此可以發現別人所 看不到的機會。(2)集結資源,當你發現此機會時,需要資源。但又因自己手邊的資源不夠,所以必須在已告知其風險的情況下,還能說服和動員他人來集結資源。(3)組織團隊以便領導與實現目標。
(二) 發展團隊(Development team)的創業行為(Entreprenerurial behavior):
一個多功能的團隊能在急速成長及多重頓挫下來共同運作。
(三) 支撐基礎(Constituency)的創業文化(Entrepreneurism):
社會(區)的主要成員對於創業的信念、承諾與價值觀之支持與肯定,並且有政策與資源的支持,整個社會有可以容忍失敗、鼓勵創新之觀念的話,較容易實現與貫穿此創業精神。 透過創業課程或創業競賽,這三種層次的創業人才都可以被強化,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成為initiator,但都可以有創業行為及創業文化。此外,三種層次間的創業人才均可以互相對流,整個社會才能落實創業精神。

三、創業過程的模型

  機會在不確定之情況下要如何發現,就是該經營或發展的團隊需要有新的構想和遠見。再者,要將此機會去和投資者溝通說服他們來加入團隊。因此,必須要事先準備一份企劃書給投資者參考,最後,團隊必須領導這些資源去達成此機會與目標。機會、資源和團隊三者並非是平衡的。舉例來說,早期的Netscape有很大的機會,但其資源有限,此時你的企劃書內容需要更加適配,以便說服其他投資者的加入。當投資者加入後,他的機會仍然很大,此時你也開始有些資金,這樣便可開始去做一些事。參考資料http://resume.nyc.gov.tw/part1/a4401.htm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005031804394

創業家應具備以下特質:
(一)可行夢想:可行性高,可實踐的夢想.
(二)能負責任:有義務將對社會,人類有貢獻的創意或產品推行之.
(三)獨特魅力:自然吸引人才.
(四)接受挑戰:無論多困難只要可行,時機也對即挑戰之.
(五)澎湃熱情:對事業充滿熱情不墜,才能鼓勵自己,激勵他人.
創業家應具備以下能力:
(一)無畏:不怕失敗,不畏挫折,不懼攻訐.
(二)整合:即管理能力,能整合人,事,時,地,物至最佳狀況,創造最有效的結果.
(三)敏銳:能很快抓住市場流行趨勢,當進則進當退則退,隨時做好調整.
(四)口才:不一定辯才無礙,卻要溝通清楚.
(五)思路:清楚的思路才不為外界眾多的訊息混淆.
  創業家不一定是營利事業者,如:慈濟...也非單單開個店就是創業家,那樣只能算是跟隨者,如:甜甜圈...
  以上所述僅供參考.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105071207965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