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

2010年後產業要又綠又銀又便

2010年後產業要又綠又銀又便利


作者:文∕彭漣漪 出處:

時值年度交替之際,人們最關心的就是大環境將如何改變,產業該怎麼調整走向。
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在2009年歲末召集產業分析各方好漢,
歸結出未來五年台灣產業預測。




在台灣,有一群人被認為是未來趨勢專家。


這群專家經常被問到:「明年全球的景氣和需求有什麼改變?接下來會崛起的新興區域在哪裡?我們公司應該挑哪個新興產業進入?」彷


彿將他們當做能夠預知未來的產業水晶球。


這些人就是各種經濟、產業智庫的分析師、研究員。後來他們甚至成立了「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」,成員來自包括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、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、拓墣產業研究所、台灣經濟研究院、中華經濟研究院等,涵蓋台灣最重要的幾個智庫。


2010年來臨前夕,這群未來趨勢分析師齊聚,包括現任理事長、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所長詹文男,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,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超群等,共同探討台灣下一波的機會。得出的結論如下:


因應人的變化 有3個機會

機會一:新數位匯流。陳清文表示,各種領域的機會創新整合起來,將成為創新的數位匯流,這包括三個大平台。第一個平台是手機,最新的花樣是手機上可以「烤肉」;另外,日本最近推出一廣告──螢幕上顯示著牛排、海鮮等大餐,消費者端一碗飯,「配著螢幕」吃,以趣味手法表達數位匯流的新想像。


第二個平台是平板電腦(Tablet PC)。蘋果電腦力推這個新平台,8吋到10吋螢幕上功能可以更多,有電子書、衛星導航,可看電視、電影,可整合的項目非常多。


第三個平台是電視,電視正在3D化、超高畫質化,蘋果電腦也在推這個新平台。拓墣正和故宮合作,要把故宮「送到你家」,就是利用高畫質的電視,讓消費者從家中就能夠看到故宮的典藏品,例如像是《清明上河圖》、翠玉白菜都可以看得非常清楚,甚至比在現場看更細緻。


機會二:次世代支援服務。詹文男表示,如何提升企業跨國營運、支援個人跨國發展,是個新的課題。例如科技管家服務、自動轉譯與翻譯、跨國教育服務等,台灣有可能循新加坡及香港模式,住所在台灣,但在國外任職,新的服務需求會起來。


機會三:新銀髮商機。張超群表示,台灣到2018年就會成超高齡社會,14%的人口都是65歲以上的人,這會帶來寂寞商機的增加。美國有個銀髮族專線,原本是給老人緊急狀況用的,結果九成打進來的電話是因為寂寞,打進來聊天。所以談這類商機或許要異想天開一些,要在別人沒看到時,先掌握這個市場。


機會產業在哪?找4個特性

至於未來可以投入的產業又有哪些?這群專家的建議包括:


機會產業特性一:符合生活、綠色、體驗、中國四大要素。


陳清文認為,未來的潛力產業必須符合四種要素:生活、綠色、體驗、中國。


他舉例,食衣住行育樂都可以跟健康扯上關係,以住來說,日本有種無毒無味的油漆,價格是一般的兩、三倍,近年產值翻了十倍。


落實到具體商機時,第一可從全世界來看,第二要從中國來看,第三要從台灣的特色來看。


例如從中國來看,中國選定了七大戰略新興產業,包括新能源、電動汽車、空海地探勘、新材料等,大方向和台灣的六大新興產業是一致的,台灣可以配合他們的發展先卡位。


至於台灣則必須抓到有自己特色的商機,拓墣曾向經濟部建議,可參考大陸義烏模式,將有台灣特色的食衣住行育樂,在大陸建造一處大型商場展示,經濟部已通過,但規模小一點,將在南京開「台灣精品一條街」,行銷台灣優質平價的產品。


機會產業特性二:符合GREAT標準。GREAT分別代表:green(綠色)、real(體驗)、economy(平價優質)、automation(自動化)、transformation(升級)。


詹文男解釋,所謂綠色商機包括有機、健康、永續;體驗則是要給消費者真實的享受。金融海嘯過後,大家會更加想要優質又平價的商品。


科技商品自動化也是趨勢,因為人愈來愈懶,目前有很多廠商在思考超越遊樂器Wii的商品,例如微軟正發展用手勢及語音來控制機器,未來消費者說:「轉38台。」電視就會自動轉。


機會產業特性三:來自3G、3C。張超群指出,3G、3C分別代表green(綠色)、gene(生技)、global model(全球先導生活模式)、China(中國)、 convergence(數位匯流)、cloud(雲端)。


例如生技發展已有長足的進步,現在花10萬到20萬美元、一個星期的時間可以解開一個人的基因,未來目標是一天之內、一人1000美元,等到可以商用化,搞不好人一生下來基因就被解碼了,知道你會生什麼病,怎麼治療,提供個人化服務。


跳脫產品思惟 才有N個可能

台灣也可以做全世界的先導生活模式,2300萬人口不是個小地方,各種新型態的服務,可以先在台灣做先導試驗,最後成全球的發展模型。


全球趨勢大致相同,關鍵在找到台灣的能力。


張超群表示,工研院最近向一位國外顧問報告台灣產業的未來走向,那位顧問回應:你們報告的東西,我在新加坡聽過、在瑞典聽過、在韓國也聽過。


但是台灣不像美國、日本這種大國,可以什麼都做,所以必須從台灣既有優勢往下走一步。


詹文男指出,資策會曾經做過一個「2015潛力明星產業」的研究,從兩百項技術中選出八個,包括數位新都、國土安全、新綠能源、未來醫療服務、次世代支援服務、先進材料、奈米應用及智慧型住宅。


台灣過去一直是以終端產品發展為主體,未來的思考必須要跳脫產品面,朝向整合以及服務等方向邁進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