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月7日 星期四

聯強集團

聯強集團

撰文者:數位時代發表日期:2001-07-01 推文至: 分秒必爭的物流業,如何在不景氣中用只有同業一半的後勤開銷來賺錢,看看火線上推進的聯強……。 撰文=李宗緯
6月中旬,下午的台北街頭,位於木柵線捷運站附近的聯強國際總部,大廳維修中心或站或坐,擠滿客戶,服務人員忙著為顧客解答各種維修上的疑難雜症,幾分鐘不到,門外一輛標有「聯強國際大哥大、兩年保固」字樣的貨車開到門口,工作人員下車迅速卸貨、載貨,準備回到林口物流中心。
10年來,歷經「物流、倉儲、配送、維修」四個發展里程碑,聯強建立年營收467億的通路版圖,穩居國內資訊產品通路寶座。此外,去年聯強的營運成本14億,只佔它總營收的3%,遠低於同業6%的水準,其中後勤物流,一年省下將近12.6億,也讓它成為最會賺錢的通路商。


提升績效就是省錢


「提升績效,其實就是cost down(省錢),」總經理杜書伍說。對聯強來說,「績效和省錢」已經是企業文化的一部份,因為定位在資訊通路商,經常碰到毛利單價同時下跌,產品上市不到半年,價格和利潤雙雙砍到只剩一半,甚至DRAM模組一度還有早上、下午兩種價格,只能有半天庫存的慘狀,「我們這一行,做的是火中取炭的生意,只有手腳夠快的人才搶得到,手腳不快很容易被燙到,」杜書伍傳神地比喻。
在這樣的市場做生意,通路商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更快的速度,服務更多客戶、配送更多商品,又能同時控制成本,可以說賺的錢一點一滴都是從營運成本省下來的。
一年省下12.6億,到底怎麼做到的?首先是接單中心的自動化,每天190萬通的電話湧進聯強服務中心,由160位內勤業務員接聽,從查詢商品價格、存貨量、出貨時間,都可以透過電腦系統立刻答覆,如果客戶滿意想下單,客服人員也可以從螢幕上了解客戶過去的交易紀錄、信用額度決定要不要接單,幾分鐘不到就完成一筆訂單,平均一天處理58萬筆交易。
接下來訂單自動匯整到產品經理手上,不到40位的產品經理管理200多家供應商、超過4000項商品的採購,靠的是一套連結到供應商的即時採購系統,將市場銷售數字、庫存數、採購零件量、單價金額算的一清二楚,甚至列出建議採購數讓產品經理參考,加快下單決策的時間。
下單之後,供應商立刻將貨品送到倉儲物流中心,如果是經銷商指定特殊規格的電腦,工程人員只需花7分鐘就組裝完成(一般要花15分鐘以上)準備出貨,以林口物流中心為例,透過自動分貨系統,實際負責出貨作業的只有49人,每天出貨金額卻高達1億5000萬元,平均每人每天出貨300萬元。


電腦規劃運送車隊路線


等所有貨物搬上配送車之後,進入物流過程的「最後一哩」,140輛物流車平均每部車每天要配送45個客戶,每個客戶只有三箱貨,為了解決客戶分散造成運送成本浪費,由電腦規劃行駛路線,將同區的貨品集中,或者以子母車接駁的方式提昇車隊的配送效率,等貨送到經銷商,再將送修貨品帶回公司,增加使用效率。
上下游整合的結果,打造了物流的兩大關鍵--績效和速度。當客戶完成下單的同時,物流中心該進多少零件,如何出貨、載貨,走什麼路線,電腦都已經安排好,客戶從下單到取貨只要半天的時間。
最後聯強還教育下游客戶,不要壓太多存貨。過去通路商為了創造業績,通常會拚命將貨塞給客戶,但貨賣不出去的結果,造成客戶倒閉、錢反而收不回來,因此聯強要客戶不要囤貨,有需要再請聯強送貨,等於把庫存交給聯強管理。綜觀聯強的節流效果,其實來自兩部份。首先是物流通路從上到下游全面資訊化,一方面節省人力成本,二方面績效提升,不但速度更快、更可以利用這套系統販賣更多商品,擴大經濟規模而降低成本。
另外,上下游整合的物流系統,讓聯強打敗資訊通路商的成本大敵--「庫存折舊」。過去通路商為了降低運送成本,多半等下游累積訂單一次配送,庫存周轉率很低,經營模式不適合高速折舊的資訊業,而聯強國際一天配送三次的頻率,等於將下游配送化整為零,進而加速上游庫存周轉,更重要的是,流程e化可以充分掌握市場銷售數字,消費市場一有風吹草動,聯強可以馬上調整採購,預先降低庫存成本,減少因產品跌價所帶來的損失。


通路商比的是節省成本能力


聯強能有今天的成果,來自10年來杜書伍的體會。他認為資訊產品遲早會步入消費市場,到時候通路商比的不是銷售能力,普及化商品不再擁有高利潤,為了因應未來的發展,維持高獲利的不二法則,就是永遠要讓公司節省成本的下降速度比跌價快,才能享有超額利潤,因此企業經營就是不斷的改善流程和cost down。
為了貫徹這個想法,聯強從1991年到1995年間,投入集團資源建置整套物流系統,1995年系統初步完成,營業額馬上從1994年的49億跳升到1995年的72億,更驚人的是,1996年營收為1993年的3.6倍,毛利2.8倍,營業利益卻高達6倍,足見其cost down的效益。
對聯強來說,下一個的挑戰在國際舞台。包括在大陸、香港、澳洲及泰國等地建立物流體系,但杜書伍也發現,雖然物流體系可以在世界各地複製,但是對市場的掌握,卻需要當地人才,因為通路商的業務除了倉儲物流之外,更重要的是代理產品的銷售,不了解當地市場根本難以經營。
問杜書伍關於景氣對資訊通路商的衝擊,「不景氣就像大洪水,如果地基比人家高,就不會有事。」他笑著回答。「景氣循環是不可避免的,平常就要想如果營業額掉了一半,公司還能生存的方法。」
思緒縝密,喜歡謀定而後動的杜書伍,正帶領聯強國際的通路大軍挑戰不景氣,準備邁向下一個驛站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